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竹制品的加工工艺,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屡屡出错,到后来能够熟练地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每一步都凝聚着她的辛勤努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里顺势成立了竹制品加工厂,凭借出色的手艺,李大婶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她制作的竹编工艺品,造型精美、独具匠心,深受游客喜爱。
随着订单源源不断地飞来,加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村里的劳动力纷纷被吸纳进来,大家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 —— 节节高。
在 “星火计划” 的有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些成功的案例,恰似点点星火,迅速蔓延,点燃了全国农村发展的希望之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星火计划”为农村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04在宋健主任的积极推动下,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正式提出了“星火计划”的设想。
这一设想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1986年,“星火计划”正式得到批准实施。
宋健主任担任了“星火计划”的领导职务,全面负责计划的组织和推进工作。
他深知,计划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项目的选择和人才的培养。
于是,他亲自参与项目的筛选工作,深入科研机构和高校,寻找那些真正适合农村、具有推广价值的科技成果。
在项目选择上,宋健主任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例如,针对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问题,他挑选了一些节水灌溉技术项目;对于南方山区,选择了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项目。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他还组织成立了专门的专家指导小组,为每个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人才培养方面,宋健主任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模式。
一方面,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为农村培养技术骨干;另一方面,鼓励科技人员下乡,通过现场示范和指导,让农民直接学习到实用的技术。
他还积极推动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让科技人员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民提供持续的技术服务。
1986年,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