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贫困之家,却仍旧对她在外读书全力支持。她立刻当场写了回信,报喜不报忧,告诉伯娘自己在学校勤工俭学,有老师同学照顾,生活不成问题。最后还附上了这个月节省下来的两块钱和一些粮票,一起装进信封,准备第二天到邮局寄回去。
寄完信后,她心里充满安宁和动力:家里的一切仍是她努力的理由。她要考上大学,彻底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时光飞逝,高三上学期的日子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度过。眨眼已到春节前夕,学校放了短暂的寒假。按照惯例,离家近的同学陆续回家过年,而离家远的学生如果不便来回跑,也会留校或投靠亲戚。
沈秋月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回村看看伯娘和父亲。一来她很久没见他们,二来也想把自己这学期攒下的部分钱带回家,让家里过个温暖的年。副校长李长威知道她要回家,还特地给她写了一封“表扬信”,以学校名义肯定她在期末考试中的优异表现,以及勤工俭学的积极贡献。
她收拾好行李,给图书馆那边做好交接。辞别杨琳、曲兰后,独自坐上闷罐火车,再换公车、牛车……一路颠簸回到那熟悉又陌生的东芦村。
这时已是1983年2月初,村口依旧是那棵大槐树,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摇晃。家家户户飘起炊烟,带着浓浓的柴火味。她提着简单的行囊走进村子,偶尔遇到村民,都投以惊讶目光:“哟,这不是沈秋月吗?回来过年啦?”
有人小声嘀咕:“听说她在省城读重点高中,成绩还很好的。” 也有人啧啧称奇:“可真是鸡窝里飞出的凤凰。” 她早已不在意这些评论,只微笑点头算是招呼。
进了自家小院,就见伯娘忙着劈柴,父亲在灶屋烧火。一看到她,两人神色先是一愣,随即伯娘丢下柴刀,激动地迎上来:“秋月,你回来了?咋也不提前写信说?”
她把行李往地上一放,扑进伯娘怀里:“我想给你们惊喜嘛。” 父亲也从灶屋里走出来,神情略显木讷,却在看到她那一刻露出久违的欣慰笑容:“回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