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肥沃的田野也随之荒芜。据相关历史研究严谨推测,彼时湖广地区的粮食亩产量极其有限,仅在1石至2石左右徘徊。大量农田杂草丛生,无人耕种,粮食总产量连满足本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难以做到,更遑论有余粮供应外地。整个湖广地区在饥饿与贫困的阴影下艰难挣扎,经济与社会发展陷入了停滞。
随着洪武年间江西饶州府瓦洲坝移民的涌入,这片沉寂的土地迎来了转机。移民们带来了充沛的劳动力、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在湖广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一道指令,让湖广地区的粮食生产成果初现端倪。据《明史·食货志三》详实记载,这一年,朝廷下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淮安仓。这意味着湖广地区已然具备了输出大量粮食的能力,不再是那个依赖外地救济的贫困之地。
到了成化八年(1472年),全国运京师粮共400万石,其中湖广、江西等地的“南粮”高达324万多石,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湖广地区已然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供应地,从昔日的缺粮区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粮食储备的坚实后盾。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直接记录明代湖广地区移民前后粮食亩产量的对比数据,但从清代相关方志中,我们仍能一窥端倪。道光年间的《辰州府义田总记》记载,当时湖南桂阳、衡阳、宁乡等众多州县,粮食亩产量可达4石甚至超过4石。即便是地处湘西多山的永绥厅,水田亩收谷也能达到4石。考虑到清代农业是在明代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推测,明代移民后,湖广地区的粮食亩产量相比移民前实现了至少一倍甚至更为显著的增长。
这些增长的数据背后,是无数移民辛勤劳作的身影,是他们用汗水与智慧,让湖广地区从“十室九空”的凋敝景象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的富庶粮仓,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