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苏珩四处奔走。为了说服反对的大臣,他亲自前往对方府邸。在李尚书家中,苏珩耐心地倾听李尚书的顾虑,随后不急不躁地解释:“尚书大人所忧不无道理,但兴修水利虽需耗费一定人力物力,可从长远来看,它能极大提升粮食产量,稳定物价,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而且,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徭役,优先招募那些受灾地区的百姓,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又能加快工程进度。”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李尚书的态度逐渐转变,最终同意支持苏珩的提议。
面对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的局面,苏珩没有丝毫退缩。在一次激烈的朝堂辩论中,王侍郎言辞激烈地反对苏珩的减税政策,认为这会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苏珩不卑不亢,上前一步,义正言辞地回应:“王侍郎,减税虽会在短期内减少财政收入,但却能让百姓休养生息,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百姓富足了,商业和农业自然会繁荣发展,届时朝廷的税收来源只会更加广泛。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还望王侍郎深思。”他的话语掷地有声,逻辑严密,让王侍郎一时语塞。
皇上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引发争议。但他相信苏珩的能力,秉持着用人不疑的原则,他在关键时刻出声支持苏珩:“苏爱卿所言有理,朕认为改革势在必行,只要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福祉,朕定会全力支持。诸位爱卿也应从长远考虑,莫要因一时之利而阻碍国家的发展。”皇上的表态让苏珩倍感振奋,也让其他大臣不敢再轻易反对。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苏珩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支持。他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袍,腰间系着一条青色玉佩,身姿挺拔地站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阳光洒在他身上,更衬得他气质不凡。他不仅谈论着政策的好处,还分享着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那些百姓的故事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在场的人都深受触动